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翟 群 2012-09-24
9月17日,北京市政协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推进北京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与完善的建议案》提出,故宫应考虑将“宫”与“院”分离,新建博物馆专门展示馆藏文物,及观众超过承载量则不再售票等建议。此建议案一出,引发游人、业界、媒体等议论纷纷:故宫博物院该不该“宫”“院”分家?即将到来的中秋“十一”双节期间,参观故宫会不会有不便?
对此,故宫博物院持何态度,又将怎样应对?9月22日,文化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单霁翔表示:“这些建议是北京市政协从保护故宫及其他世界文化遗产的角度提出的,体现了北京市政协对故宫保护和故宫博物院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我们会结合故宫实际与有关部门认真研究。我想在此阐明几个相关问题,让公众更加清楚地了解故宫的状况与故宫博物院所做的工作以及一些设想,使得大家所关心、关爱的故宫能够保持它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不可缺少的尊严,能够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真实性、完整性 是故宫保护首要原则
对于是否应该实施“宫”“院”分离,单霁翔首先谈了故宫的保护原则。他说,按照世界遗产组织对遗产地的定义和要求,按照《故宫总体保护规划大纲》的要求,故宫保护工作首要的就是保持故宫的真实性、完整性。真实性原则,就是要求不得改变文物的历史原状,要尽可能地保护文物所拥有的全部历史信息。完整性原则,则是要求将文物作为一个整体,保护不仅包括不可移动文物,还要保护可移动文物。
故宫博物院是建立在明清皇宫及其收藏基础上的综合性博物馆,106万平方米的古建筑群和180万件文物藏品是天然不可分割的整体,他们共同组成了故宫博物院的核心要素,缺一不可。180万件(套)藏品中,80%以上都是清宫旧藏,这些文物与故宫的建筑、故宫的历史共同构成的故宫文化的核心,也是保持故宫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核心。故宫同时陈列的文物大约有1万件,但很多是原状陈列,比如太和殿里面的陈设,件件都是珍贵的文物。这些文物与原来的建筑和氛围在一起更有尊严。故宫院藏文物以明清旧藏为主,只有与其原有场所相结合,对参观者才更有意义。因此故宫和故宫博物院密不可分,这就是“宫”“院”一体的天然性、有机性和特色。
这种“宫”“院”一体的特性具有重要的遗产特色,也是故宫之所以吸引全球目光的魅力所在,虽然,由此也会产生有限的可利用空间与日益增长的观众参观需求和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但是,将“宫”“院”彻底分离是对故宫完整性的一种误读,是在泯灭故宫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完整性,最终会使故宫在某种意义上消亡。
建立故宫新院区 绝非“宫”“院”分离
单霁翔认为,调和“宫”与“院”矛盾的关键是,既保证故宫完整性,又能够增大展示空间、拓展保护空间。基于这一宗旨,故宫博物院正在进行建立新院区的可行性研究。
“新院区的重点功能,一是为故宫大量珍贵文物提供充足的修复空间,使这些珍贵文物能够得到及时的、大规模的科学保护,并能更多地与观众见面;二是为在紫禁城内不好展示或无法展示的特殊文物,如大型家具、地毯、巨幅绘画等,建设现代化的保护与展示相结合的空间。因为这些文物在紫禁城内无法有效修复,既然在此修复,我们就要同时把修复的过程,也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也展示给公众,使大家直观地了解文物修复是怎么回事,所以说,这种展示并非是把故宫博物院的藏品一股脑地都搬到新区来,而是有区分、有针对性的特殊展示。我们自己不会做有损于故宫完整性的事情。”单霁翔说,“此外,新院区还可以为数字化展示提供更好的空间,加强观众的参与性、动手性和互动性,以吸引更多有多样化需求的观众。在端门和大高玄殿即将建设的数字博物馆,毕竟是在古建筑内,还是会受到很大的限制,不能充分展示数字故宫的魅力。新院区的建立将为科学规划、有效保护古代宫殿建筑群,为科学、有机地将古建筑与宫藏文物一体展示,创造出有利的条件,这才是在紫禁城外建设新院区的目的所在,是维护和强化‘宫’‘院’一体的科学途径,绝对不是‘宫’‘院’分离。”
短期内故宫不会硬性“截流”
故宫常年“人满为患”,近年来,关于故宫每年因游客众多、造成一定程度损坏的新闻也时有出现。这种有限的可利用空间、日益增长的游客参观需求和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解决?单霁翔表示,对每年或者每天参观故宫的观众总量进行控制,在目前的旅游形势下还很难实现,只能作为远期目标。他说,首先,参观故宫的需求是刚性的。故宫博物院观众人数的迅猛增加,是社会发展环境造成的。逐渐富裕起来的广大民众开始纷纷走出家门,加入文化旅游大军。人们向往首都北京,到北京旅游往往首选天安门广场和故宫博物院。随着广大民众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故宫博物院的参观人数必将持续增长,这是难以逆转的趋势。其次,故宫博物院去年曾尝试过采取限流措施,在“五一”“十一”黄金周期间每天接待参观人数的上限是8万,达到这个数量就停止售票。但是,根本就关不上售票窗口,面对积聚在窗口不肯离去的观众,故宫只能继续售票。实践证明,在参观故宫刚性需求强烈的情况下,短时间内还无法采取硬性停止售票的限流措施,否则会激化现场矛盾,酿成安全隐患。
“除此之外,我们也认真研究了其他手段。应对参观故宫的大客流,一是加大提前预约售票的覆盖率,通过预约、网购和分散购票达到减少并最终取消现场售票的目标;二是通过分时段售票,使观众能够较为平均、分散地入院参观,避免高峰时段的过度拥挤;三是加强与北京市旅游委的合作,充分发挥团体参观中旅行社的组织作用,通过设计专门的团队旅游产品吸引游客,增加淡季吸引力,实现削峰填谷,有效疏导人流;四是内部挖潜,优化院内参观路线,由实行单向参观到进一步疏导观众在院内有序流动,实行重点区域限行、小循环等。”单霁翔说。
目前故宫博物院已在官方网站公布了几条游览推荐路线,包括两小时、半日、一日游故宫的路线,以加强对参观人流的疏导。下一步将规划设计更多有特色的参观路线,并加强宣传力度,让尽可能多的观众主动配合疏导,在保证观众和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给予观众舒适的参观体验。
据悉,今年中秋、国庆双节来临之际,故宫博物院已制定了详细的接待方案,将实行提前一小时即7:30开门,在高峰日开放全部30个售票窗口,采取增加引导和指示牌设置,增加临时厕所等措施,以进一步提高观众接待水平。
增加开放面积、 扩大展示空间
到2016年,故宫博物院将实现“红墙内无办公区”,这是9月8日单霁翔在首期“故宫讲坛”的演讲中对关心、向往故宫的人们的承诺。“故宫过去几十年最多时被多达10余家单位占用,近10年来这些占用单位不断从故宫迁出,一些文物建筑回到了故宫管理,比如端门及两侧朝房,大高玄殿和御史衙门等。增加开放面积是疏解观众流过于集中的有效办法,也是扩大故宫文化展示空间的必由之路。故宫的开放面积会随着古建修缮进展和空间布局的调整,逐步增加,待全部规划完成后,故宫博物院对公众开放面积会增加到76%,开放区与非开放区的比例达到8∶2。”单霁翔说。
按照规划,故宫红墙以内整体将作为故宫博物院的陈列展览、接待服务、观众参观的空间。比如,修缮后的慈宁宫、寿康宫将辟为展厅,与南部的武英殿等展厅共同组成西部开放区,吸引更多的观众从中轴线分流过来。午门雁翅楼修缮后将成为大型展厅,也会吸引更多的观众而缓解三大殿的压力。今后的一两年内,会在端门建设故宫数字博物馆。紫禁城北侧的大高玄殿正在修缮,经过科学规划也会采取适当的方式对公众开放。
此外,故宫博物院还将不断开辟新的展厅,继续增加展示文物的数量和质量。特别是将在故宫南部形成陈列展览的“金三角”区域,即以午门及东西雁翅楼、武英殿、文华殿为主体设博物馆展览群,大幅提升展示文物数量和展览水平。
故宫保护 需要法律法规有力支持
“为了切实加强故宫文化遗产保护和促进故宫博物院的可持续发展,2012年‘两会’期间我向全国政协提交了几份提案,认为急需在国家层面制定《故宫保护条例》,以缓解故宫在文物保护、古建维护、观众安全等方面的压力。同时,我认为对故宫的整体保护不仅仅局限于紫禁城,还应该包括御史衙门、大高玄殿、端门等地点,以及太庙、社稷坛、景山等周边区域。”单霁翔说。
单霁翔表示,故宫博物院的文化身份极为特殊,既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是国务院公布的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国第一批进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同时,故宫也是世界上文物藏品和文化资源最丰富的博物馆之一。故宫博物院拥有180万件文物藏品,涵盖了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所有门类,具有品级、种类、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其中珍贵藏品多达168万件,占全国博物馆系统珍贵文物(共计401万件)的42%,这在世界上都少有博物馆能与之匹敌。目前故宫的参观人流仍在不断增长,2012年的参观人数有望突破1500万,将当之无愧成为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不仅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展示平台和窗口,同时也是文物研究、遗产保护、文化传播和两岸交流的重要基地,其历史地位和文化内涵不言而喻。目前,到故宫参观的游客已超过1400万人次,这使故宫面临空前的巨大压力,交通、安全等协调难度加大,有必要通过专项立法进行合理的调控。同时,由于故宫地处北京市中心,对故宫文化遗产及其环境的整体保护,更加需要加大法律法规层面的支撑力度。
(注:引自浙江文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