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动态简讯 > 文博信息  >  正文
        为中国博物馆发展构建广阔的国际化平台——写在2013年国际博物馆日及我国加入国际博协30周年之际
        发布时间:2013-06-05 11:42:28

        1983年7月,中国博物馆代表团一行五人出现在国际博物馆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Museums, ICOM)在伦敦举行的第13届大会上,吸引了来自全世界博物馆人的目光。它标志着中国博物馆界在时隔近40年后,恢复了与世界上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博物馆行业组织中断了的联系,重新走上了世界博物馆的重要舞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30年来,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中国博物馆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更加广阔的视野,面向世界、放眼未来,进一步扩大了与其他国家博物馆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借鉴国外同行在博物馆运行管理领域获得的先进理论和有益经验,博采众长,熔铸万物,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自己,跟上世界先进博物馆的步伐,努力站在博物馆发展的前沿。在中国博物馆人的不懈努力下,中国博物馆不仅在舞台上扮演着愈来愈重要的角色,而且业已成为当今世界博物馆中一支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而中国与国际博协紧密合作,也成为中国博物馆国际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途径。可以说,与国际博协的合作为中国博物馆整体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国际化平台。

        在2013年国际博物馆日到来之际,回顾中国加入国际博协30年来所走过的历程,一方面为今年博物馆日的纪念活动增添了更多的中国元素,更有意义的是,对这些记忆的整理记录还将为中国博物馆的国际化创新发展提供借鉴,这在某种程度上隐喻了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博物馆(记忆+创造力)= 社会变革”。  

        国家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建立:中断38年的国际联系得以恢复

        有资料显示,国际博协早在筹备之时就与中国建立了联系,并得到中国博物馆界的大力支持。

        1946年11月16-21日,来自14个国家的博物馆、博物馆协会和5个国际组织的代表在法国建立国际博协时,虽然中国代表未能亲临会议,但致函大会,正式声明支持建立国际博协,可以说中国是国际博协成立时的发起国之一。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国际博协与中国博物馆界真正的合作则是在38年以后,即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的正式建立。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的文物博物馆事业如其他事业一样,百业待举,百事待兴。而中国恢复了与国际博协的联系,正式加入国际博协,建立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是当时最早对外开放的专业领域之一,在中国博物馆国际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1983年7月,经文化部和外交部批准,中国博物馆学会派代表团,出席了在伦敦召开的国际博协第13届大会,正式宣布中国加入国际博协,并于同年建立了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根据文化部和外交部的指示精神,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与中国博物馆学会(2010年8月更名为中国博物馆协会)合署办公,“两块牌子,一个机构”。

        全方位加强交流与合作:中国博物馆逐渐成为国际博物馆的一支力量

        近30年来,与周边国家的业务交流与合作一直是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的工作重点。通过联合举办地区性学术会议,积极参与地区性合作项目,在亚太地区博物馆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其中,1989年3月在北京举行的国际博协第4届亚太地区大会、2002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国际博协第7届亚太地区大会和2012年9月在武汉举行的国际博协亚太地区2012年年会等,均成为有重大影响的地区性学术会议,而三次大会的主题“博物馆在亚太地区的作用”、“博物馆与非物质遗产”和“多学科视域下的博物馆”除兼顾国际博物馆的普适性议题外,更多地反映了本地区博物馆的特点与关切。2002年上海会议通过的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海宪章》是国际文化遗产界涉及博物馆与无形遗产的第一个专业指导性文件,不但在博物馆领域引起强烈反响,而且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听到了来自亚太地区的声音,其不少核心成果于2003年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所采纳,标志着中国博物馆界为更好地保护非物质遗产做出了自己的贡献。2012年启动的《亚洲地区博物馆专业化发展和社会需求调查》项目,更是第一次由中国牵头组织将博物馆现状调查覆盖到整个亚洲地区,得到了相关国家的积极响应。

        30年来,我国博物馆界与国际博协30多个国际专门委员会中的绝大多数建立和保持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其中区域博物馆、博物馆学、城市博物馆、纪念性博物馆、人员培训、安全与保卫、科技博物馆、博物馆教育与文化活动等委员会,先后在我国召开过重要的学术年会,合作出版了学术论着。近两年来,中国博物馆协会先后与非洲博物馆协会、美国博物馆联盟(原美国博物馆协会)等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推动在专业信息、人员培训等方面的合作;推动社教专业委员会与美国史密森机构合作在广东举办“博物馆教育培训班”,推动安全专业委员会与国际博协安全专业委员会在海口举办“博物馆应急安全管理国际培训班”等等。

        国际博协于1977年发起创立了国际博物馆日,致力于促进博物馆与社会公众之间的理解和合作。从1987年开始,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在各级政府部门和博物馆专业团体的支持下,每年的5月18日都根据国际博协确定的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活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增进了全社会对博物馆事业的了解和支持。特别是2008年以来,在中央财政支持下实施了公共博物馆免费开放政策,扩大了博物馆观众群,使普通民众和基层博物馆成为免费开放的最大受益者,不仅推动了博物馆陈列展览制作水平的提高和数量增长,也推动更多更好的文物入境展览,与国内观众见面,积极推进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满足公众多元文化需求,折射出促进博物馆界国际化合作交流的巨大原动力。与此同时,“走向盛唐”、“秦汉罗马文明展”等一大批文物展览走向世界各地,展示中华文化的灿烂精深,增强了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随着我国国际地位的不断增强和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进步,中国博物馆在国际博物馆事务中话语权不断加强,不少中国代表在国际博协的各层次机构中担任了重要职务,直接参与了国际博物馆重要事务的决策和领导。2004年、2007年和2012年中国代表连续两任三届赢得了执委会选举,进入国际博协的最高管理层。中国代表于1992至1995年和2012年至今担任亚太地区委员会主席,增进了中国与本地区其他国家的博物馆和博物馆专业人员的了解和交流。另据不完全统计,二十年来曾经和正在担任国际专门委员会副主席或理事的中国博物馆研究者、管理者在15人以上。

        成功举办国际博协第22届大会:中国博物馆的国际合作达到崭新水平

        2010年11月7——12日在上海举行的国际博协第22届大会,是国际博协成立64年来首次在中国举行会员代表大会,也是国际博协大会第二次落户亚洲国家。除中国国家领导人莅临大会发表主旨演讲外,大会邀请的包括2名外国前总统在内的7位主旨报告人在国际文化领域都具有很高的声誉和精深学术造诣。大会吸引了32000多名涵盖115个国家、地区和占国际博协所有会员国家的82.7%的博物馆管理者和研究者,是国际博协历史上参会人数最多、代表国家最多的一次大会。其间,除全体会议外,国际博协各国际委员会、地区联盟、所属国际组织共举行了100余场专门会议或学术论坛。

        此次全球性博物馆盛会所取得的巨大成功,极大提振了中国博物馆的自信心,也将中国博物馆的国际合作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水平。更有意义的是,第22届国际博协上海大会以“第一号决议”的形式通过了《关于博物馆致力于社会和谐的上海宣言》。它从历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巩固与创新、警示与鼓励等不同关联中,勾勒出了国际博物馆界对其社会角色的基本认知轮廓,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前所未有地强化了对当代博物馆社会角色与使命的认知,成为国际博物馆领域一个承上启下的纲领性文件。

        2013年,除在济南举办纪念国际博物馆日主场城市活动之外,中国博物馆界与国际博协的合作还将结出一系列新的成果。在国家文物局的推动下,在国际博协第22届上中国与国际博协亚太地区联盟、国际博协日本国家委员会、韩国国家委员会和非洲博物馆协会,联合向大会提交了《关于在中国建立国际博协培训中心》的决议案,获得大会通过并交国际博协执委会研究落实。经过周密策划和精心筹备,该中心的建设得到了执委会的高度评价和一致支持。该中心将于2013年7月1日正式在故宫博物院挂牌成立。它作为国际博协唯一设在巴黎总部之外的研究和培训机构,必将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博物馆从业者的能力建设提供一个全新的国际化和专业化的平台。此外,中国牵头组织的《亚洲地区博物馆专业化发展和社会需求调查》以及中国博物馆协会各专业委员会与国际博协专门委员会的一系列合作项目成果,也将于8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国际博协第23届大会上正式面世。

        诚然,不同国家在政治、历史、文化以及哲学上的差异,可能使办馆理念和管理策略有所不同,但博物馆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共性是普遍存在的。这些共性不仅体现在组织、工作和方法的层面上,而且涉及思想、概念、体制等诸多方面。所以,研究和借鉴国际博物馆的新理论、新实践,是认识和解决我国博物馆建设与发展所面临课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加入国际博协的30年,中国博物馆在为世界博物馆事业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在这一过程中深深受益。我们期待并坚信,与国际博协的进一步合作必将为加快中国走入世界博物馆强国阵营的步伐做出新的贡献。(国际博协亚太地区联盟主席 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 宋新潮)

        (注:引自国家文物局网站)

        365bet皇冠体_365bet在线注册_office365账号永久激活

        365bet皇冠体_365bet在线注册_office365账号永久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