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西都市报
春节返程前夕,敦煌研究院专职讲解员田鹏再次接受本报的专访,继续为读者摆一摆关于敦煌壁画的龙门阵。
敦煌4.5万平方米的壁画,被学者誉为是“墙壁上的图书馆”,因为壁画中有不少人物、故事、器物都能在真实的历史中找到印证。
你可知道古人打仗还有“重型坦克”,能在刀光剑影中突出重围,杀出一条血路?
你能想到传说中庄严威武的护法天王,居然头戴虎头帽,感觉自己萌萌哒?
还有这样的传说,即将遭受大辟刑(即斩首)的死囚,默念几句“观音菩萨”,就能让刽子手的刀断成7截?
一千多年前,古人掌握了不少黑科技,琉璃盏、火药枪、冶铁技术会不会让你产生穿越的感觉?
“有天我在成都博物馆里闲逛,无意间发现有些敦煌壁画的一隅,展示了关于古代军事、科技、经济、民俗、卫生相关的细节,非常生动,耐人寻味。”跟随着田鹏的讲解,观众可以走进一个你不知道的敦煌世界。
看武器
具装铠:古代“重型坦克”
在这次敦煌艺术大展上,8个原比例复制的石窟从敦煌运来成都,让蓉城市民身临其境地感受敦煌文化的魅力。这些洞窟里贴有国内一流大师临摹的壁画,其中不仅有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还有一些“神还原”古代军事实力的细节图,让军事迷们兴奋不已。
例如在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内,有一幅《五百强盗成佛》的壁画,讲述了一个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故事,满满的都是正能量。
敦煌研究院资深讲解员田鹏介绍,这幅画讲述了古印度一个王国,有五百个强盗占山为王,他们与官府分庭抗礼。国王选派精兵强将去镇压,强盗战败被俘,最后跟随佛陀进山修行,终于修成五百罗汉。
在官兵与五百强盗激战的画面中,观众可以看到官军是装备精良的骑兵,而强盗则是很简陋的步兵。
解说中,田鹏打开随身携带的手电,照射在壁画上,只见这些骑兵的战马都身着铠甲,从图形上来看是重铠,叫做“具装铠”。自东汉末年开始,具装铠就是重型骑兵的标配,它将战马从头到腿的位置全部用重型铠甲包裹起来,以保护战马不受伤害,战斗力大大提升。
史书记载,具装铠非常昂贵,甚至成了当时战力、军力的一个衡量标准。
譬如在曹操和袁绍的官渡之战,大战一触即发,曹操曾经在《军策令》中对比了自己和袁绍的战斗力:“本初(袁绍)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这句话是说,袁绍豪气十足,他自己穷得叮当响。
在田鹏看来,身着具装铠的骑兵,就相当于现代战争中的坦克装甲部队,骑手和战马都被铠甲包裹,可以横冲直撞,非常厉害。
尽管如此,但是具装铠在隋代开始逐步退出历史的舞台,原因有二:一是因为这种装备价格非常昂贵,二是随着战争的发展,军事家的战术也发生了改变,这种重装骑兵已经无法适应大规模的战争,改为轻骑兵为主。
还有一个小细节耐人寻味:壁画中一名骑手的脚上有根细绳,这个不起眼的小物件发挥了马镫的作用。中国古代早有骑兵作战的历史,可是马镫这个骑马必备的“神器”却出现得很晚。有趣的是,在与敦煌大展同时开展的丝路文物特展上,一件胡人驯马俑上也有马镫。
汉代的时候,汉族人和匈奴人持续作战,骑术强大的匈奴人将汉人打得落花流水,不得不割地赔款。但是到了汉武帝,他励精图治,组建了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最终打败了匈奴人,因素之一就是使用了马镫。
此前,汉人骑马只有马鞍,骑兵坐于马鞍上重心不稳,瞻前顾后,很容易摔下马。但有了马镫就大不一样,骑兵的双手得以解放,和战马的配合更为默契,战力就大大提升了。
看头饰
虎头帽:护法天王萌萌哒
如今一提及虎头帽,首先想到婴幼儿佩戴,虎头虎脑,特别可爱。可是,你能想象一个威武雄壮的天王头戴虎头帽的“反差萌”吗?
走进榆林25窟,在这幅《弥勒经变》图中,佛教中的护法天王头戴虎头帽,身穿铠甲,莫名地增添了一种喜感。
虎头帽最早在中国出现,源自佛教的天王画像或塑像,它们沿着丝绸之路,随着佛教自西向东地传播而来到我国。那么为何要用虎头呢?
当时在古印度有很多希腊人建构的殖民国家,希腊人的造像技艺举世闻名,建构殖民国家以后,为了统治当地人,他们帮助当时已经在印度流行的佛教信徒建造了这些佛像,塑立了佛教的形象。
如果我们对佛教追根溯源,就会发现最初释迦牟尼在世和涅盘的时候,佛教不主张立像。推及原因,一是释迦牟尼不主张偶像崇拜,二则可能是当时的造像技术不过关,造出的佛像不能传神,有损佛的形象。
当时,为了展现佛的形象会用一些其他的形象代替,比如刻一棵菩提树象征释迦牟尼成佛。后来当希腊人的殖民国家建立以后,他们利用自己成熟的造像技艺,帮助佛教徒塑立了佛的形象。从一开始对希腊神像的照搬照抄,到后来形成了独特的印度式造像风格,印度本土工匠技艺日渐熟稔,吸收融合了外来艺术。
这幅壁画里护法天王的形象,与古希腊神话中的“大力神”赫拉克勒斯很相似。神话故事中,赫拉克勒斯杀死过九头怪物,捕捉过狂暴的公牛,拯救过受难的普罗米修斯,完成了号称不可能完成的十二件大功。由于狮子在佛教中是一种瑞兽,释迦牟尼出生时就坐的是狮子吼,当这种艺术传入中国以后就要进行改造。这时,在中国和印度流传的对老虎的崇拜暴露无遗,在军队中尤甚,老虎是勇士的象征,很多军事形象都有“虎”的意象,比如“虎将”、“虎符”等等,虎头帽也就应运而生。
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清末民初,战乱频繁,小孩子的成长十分不易,家长害怕孩子过早夭折,将这种本是军人佩戴的虎头帽戴在孩子头上,代表了祈求孩子顺利长大、驱邪避灾的寓意。于是,虎头帽在民间流行起来。
这个洞窟开凿于唐朝中期,在敦煌历史特殊,史称“吐蕃时期”。吐蕃军中有一种奖励军功的形式,叫“大虫皮”,骁勇善战的武士可以身披老虎皮,是勇士的荣誉象征。
综上所述,这样可爱的虎头帽出现在护法天王身上,也就不足为奇。
看法器
观音咒:死到临头菩萨救
走进莫高窟盛唐第45窟,墙壁上的《观音经变图》,展示了救苦救难的观音菩萨的故事。画面正中跪着一个死囚,马上就要被砍头了,他后面身穿白色衣服的狱卒,用绳子绑着死囚的双手,用力地向后拉,前面穿红色衣服的狱卒用绳子绑着死囚的头发,使劲儿往前拉,这样死囚的脖子就伸出来了。千钧一刻之际,刽子手手举大刀,手起刀落就要砍下死囚的脑袋。
这样的斩首图有一个专有的名字,叫做大辟图。“大辟”是中国古代社会刑法当中的“五刑”之一,语出《书·吕刑》:“大辟疑赦,其罚千锾。”古代刑法设立了五种肉体上的刑罚,叫做“五刑”:第一是墨刑,即在罪犯脸上刺字,作为标记流放;第二是劓刑,割掉鼻子,电视剧《芈月传》中楚怀王宠妃郑袖设计陷害魏美人,使其遭受此刑;第三是膑刑,去掉膝盖骨,战国兵法家孙膑因此得名;第四是宫刑,最后一个是危及生命的大辟,即斩首。
为什么会在敦煌壁画里出现大辟图呢?田鹏解释,因为佛经中讲了,死囚只要心生悔改,口念观世音菩萨名号,如同神奇的咒语一般,观世音菩萨就会赶来解救。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菩萨把刀变成了七截,齐柄而断,断刀当然就不能杀死人。
这是《观音经变图》中宣传观世音菩萨救苦救难的一个事例,不过史书中确实出现了这样的记录。在明代惠康野叟的《识余》一书中,“说异”一节就记载了一个离奇的案子。话说明朝有个陆晖的苏州人犯罪当斩,受刑时,刽子手挥刀在他的脖子上连砍三刀,他的脖颈连一点儿血也不见,只有3个刀印。于是监斩官上前询问,陆晖说自己坐牢之后心生悔改,让家人送来一尊观世音菩萨像,自己每天早晚朝拜,于是受菩萨保佑。监斩官将信将疑,逐层向上汇报,皇帝认为这是神迹,宣扬观世音菩萨在劝人向善,于是将其释放。这件明朝时候发生的异事,和壁画出奇地吻合。
壁画中不仅有唐代的刑罚,还有西域的监狱,和中原内地的监狱特点迥异。中原监狱以砖石结构为主,而壁画中的监狱墙上却是条条道道。这是当时敦煌地区特有的一种夯土墙,修建时先铺上一层土,夯实,层层打夯建构而成。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曾洁实习生陈虹伊摄影报道
具装铠,就是重型骑兵的标配,它将战马从头到腿的位置全部用重型铠甲包裹起来。
转自浙江文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