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动态简讯 > 文博信息  >  正文
        博物馆可以更亲切(新语)
        发布时间:2020-06-09 17:46:48
         发布时间:2020-06-09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施 芳

        换个思路办展览,注重吸纳观众建议,博物馆就能以更开放的心态融入百姓生活

        受疫情影响,停展100多天之后,“读城——探秘北京中轴线”展览重新开放。这是首都博物馆为青少年量身定制的展览,深受小观众们喜爱,许多人一看再看。这个展览从策展之初就转换思路,特意请小朋友参与,精心设置了25个问题,小观众们看展乐在其中。

        如何让博物馆离观众更近?这个展览给了我们启发。博物馆实行免费开放后,更多观众走进去参观,不过,这仅仅是第一步。要让观众看得懂、有所得,博物馆不妨换个思路办展览,注重吸纳观众建议,就能以更开放的心态融入百姓生活。

        一般情况下,博物馆的策展人都由专业人士担当,观众是被动的接受者。这种局面正在悄然改变,越来越多的展览在策划之初便充分吸纳观众意见,甚至有一些展览专门请观众参与策展。专业的内容用观众的视角来呈现,用普通人听得懂的语言来讲述,从而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比如,浙江省博物馆有一套“自主式策展虚拟平台”,普通观众也可以当策展人,利用馆藏文物的数字资源,布置一场个性化的虚拟展览。

        营造良好的观展体验也是博物馆努力的方向。“探秘北京中轴线”展览视线设置比通常低10厘米,以方便小观众观展。通过复制藏品,观众可以在触摸、把玩之间,获得独特的、不同于视觉观展的体验。借助科技手段,博物馆推出有互动性和参与感的展览,如高科技互动艺术展演“清明上河图3.0”“心灵的畅想——梵高艺术沉浸式体验”等,不仅使文物活了起来,更引领观众重返历史现场。

        除了千方百计吸引观众走进来,博物馆也在主动“找”观众。近年来,博物馆纷纷走出去,进社区、进校园,甚至进养老院、孤儿院和偏远农村,将部分藏品搬出去展览,让那些鲜有机会走进博物馆的公众得以亲近博物馆。这既保障了人们的公共文化权益,也在潜移默化中培育着人们逛博物馆的习惯。十多年来,广东省博物馆就坚持实施流动博物馆项目,每年观众达300万人次。

        从博物馆提供什么、观众就接受什么,到如今观众需要什么、博物馆就提供什么,博物馆和观众越来越近。恰如今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所阐释的:“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我们期待,通过持续创新,博物馆可以常看常新,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更好地发挥记录历史、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功能。

        转自浙江文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