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01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蓑衣、斗笠、耕犁、石磨、水车……在浙江省湖州市南浔区善琏镇车家兜村,有一家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馆,漫步其间,仿佛回到浙北农村传统的生活场景中。
车家兜村有着“蚕桑之乡”的美誉,农耕文化悠久。2011年,作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示范村,车家兜村拆除了原有的农房,村民们不再种地,搬进了村中新建的小区。
为了保存村庄农耕文化,车家兜村筹备建立乡村博物馆。2015年,善琏车家兜村农耕馆正式建成并免费开放。
走进馆中,首先看到的是一条饱经风雨的小木船,寓意工作和生活一帆风顺。展览分为农耕诗画、归田园居、农耕稼作、蚕桑时光、文史钩沉5个篇章。墙面上,一幅幅老照片展示着车家兜村的历史文化以及过去的生活画面。展厅中陈列着不同时期的农村老物件,从生产工具到生活用具,应有尽有。
村支书郁根荣说,藏品收集工作持续了3年。800多件藏品承载着岁月,蕴含着乡情,背后更有一段段故事。
一块圆柱状的碾石引人注目。郁根荣介绍,这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用来碾实、平整晒谷场地的工具,由于太过笨重,早已闲置多年,碾石的大部分陷入桑地之中。收集藏品时,郁根荣依据村民提供的线索,带人将它从地里挖了出来。
一个古朴而斑驳的木质理发箱里,放着带有锈渍的剪刀、梳子和泛黄的电推子。郁根荣说,这来自村里一位已过世的老理发师。他曾背着木箱,走村串户给村民理发。理发师的女儿把理发箱捐给了博物馆。她说,这里是老物件最好的归宿,看到理发箱,就想起儿时的生活。
有故事的藏品还有很多。推磨时用来接粉的竹匾,是郁根荣从甲鱼塘柴堆里“抢救”回来的;一本上世纪50年代适龄青年应征入伍的“健康证”,来自一位89岁村民的捐赠;祖辈使用的龙骨水车,是郁根荣动员自己的叔叔捐出来的……
在文旅部门的指导下,农耕馆进行了整改提升。不仅清理了重复的展品,还在展品旁增设说明牌,便于参观者理解老物件的用途和意义。今年8月,善琏车家兜村农耕馆入选浙江省第二批乡村博物馆名单。
“这个竹篓是用来背货的,我小时候也背过呢。”一位村民带着家人来到这里,一边给孩子讲解,一边重温旧日时光。
除了本地人,外地慕名而来的参观者也有不少。郁根荣说,希望让更多人记得住乡愁,感悟悠远淳厚的农耕文化。(本报记者 窦 皓)
转自:浙江文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