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动态简讯 > 文博信息  >  正文
        以“考古中国”照亮中华文明源流
        发布时间:2023-01-03 11:12:10

        发布时间:2023-01-03来源:杭州日报作者:涂建敏

        新年伊始,国家文物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传来消息——截至目前,国家文物局共批准立项夏文化研究等18个重大项目,批复各地实施200余项主动性考古发掘项目。国家文物局表示,将持续推进“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不断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推动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逐步还原文明从涓涓细流到江河汇流的发展历程。

        这批重大成果,包括湖北学堂梁子遗址、浙江义乌桥头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古稻田等。它们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文明源流宝藏,实证了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也记载各地考古人“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不懈努力。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立足中国历史文化、结合当下发展现状,“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需要的恰恰是这样的“谋定而后动,知止而有得”,从而探寻文明源流,点亮考古之光,照见中华文明根与魂。事实上,近年来,无论是三星堆遗址以辉煌灿烂新发现“再惊天下”,还是一年一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乃至《中国考古大会》全媒体热播等,早已不单纯是考古事件,而成为一场文化盛事。“考古热”不断升温,新发现不断“出圈”,聚焦社会公众目光,映射全社会对考古发掘和文化保护所给予的期待,同时,也更表明公众日益增长的对做好文物遗址发掘、保护和利用的新需求。

        “高冷”的考古正越来越多地走向大众——越是有关人类文明、文化起源的,越被全社会所高度关注,也必将为全社会所共有、共享。就当下而言,建设好考古遗址公园,就是一项有力抓手,以此加大发掘保护力度,推动“活”化利用,实现共建共享。就在日前,全国第四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和立项名单公布,至此,全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已建成55家,立项80家。浙江高水平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打造新时代文化高地,也把“实施文明之源大遗址群保护工程”“提升良渚古城遗址保护利用水平”等放在突出位置。杭州较早建成良渚古城遗址公园,连续多年持续“上新”,既有效保护遗址,又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公众考古文化需求。而像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的开馆,并在跨年之际打造《华灯侍宴图》宋韵舞蹈实景演出等,也越发使之成为宋韵文化展陈传播重要载体、文化重镇。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以这次“考古中国”最新发布为推进,我们要认真做好考古成果的挖掘、整理、阐释工作,以不断加大文明文化源流的研究和探索,做好文物的活化利用和公众普及,踏实“寻根之旅”,持续追本溯源,做到以史育人,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活在公众生活和日常记忆中,使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史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呈现。

        转自:浙江文物网

        365bet皇冠体_365bet在线注册_office365账号永久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