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gend id="h4sia"></legend><samp id="h4sia"></samp>
<sup id="h4sia"></sup>
<mark id="h4sia"><del id="h4sia"></del></mark>

<p id="h4sia"><td id="h4sia"></td></p><track id="h4sia"></track>

<delect id="h4sia"></delect>
  • <input id="h4sia"><address id="h4sia"></address>

    <menuitem id="h4sia"></menuitem>

    1. <blockquote id="h4sia"><rt id="h4sia"></rt></blockquote>
      <wbr id="h4sia">
    2. <meter id="h4sia"></meter>

      <th id="h4sia"><center id="h4sia"><delect id="h4sia"></delect></center></th>
    3. <dl id="h4sia"></dl>
    4. <rp id="h4sia"><option id="h4sia"></option></rp>

        您当前的位置 : 首页 > 动态简讯 > 文博信息  >  正文
        经济发展和文物保护两不误 杭州“考古前置”制度助力“开门红”
        发布时间:2023-03-21 14:04:56

        365bet皇冠体_365bet在线注册_office365账号永久激活

        发布时间:2023-03-21来源:杭州日报

        “德清窑题有‘陈寿’款的青釉碗,这个‘陈寿’是谁?是《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还是明朝的兵部侍郎陈寿?是来过余杭,还是曾在余杭生活过?或仅为烧制工匠的姓名?”杭州西站正在举行一场特殊的文物展——在这座投运不久的场站下,李家塘村遗址出土了数百件两千年前的文物,并在原址展出,市民游客拉着行李箱逛展览,边逛边思考。

        得益于杭州“考古前置”制度,也就是“先考古,再出让”,该遗址在西站开工前已经完成考古勘探,助力了西站建设提速。这一制度也让一大批项目具备“拿地即开工”条件,有效优化营商环境。日前,记者跟随市园文局“大走访、大调研、大服务、大解题”活动来到项目现场,探寻“冷门”考古如何助力经济“开门红”。

        在余杭一处工地,记者看到考古工作者正忙碌地进行勘探调查。该地块考古相关负责人说,“时间就是经济效益,但考古勘探时间不能省,我们在前期加强与区、县(市)沟通协调和后期尽快出具‘考古小结’两方面抢时间。”本次走访调研取得了“优化”实效——考古单位与区、县(市)建立了联席制度,让考古人员尽早介入项目;考古工作流程进一步优化,保证文物安全。

        从2006年起,杭州在全国率先实施“考古前置”制度并取得显着成效。以去年为例,杭州开展“考古前置”相关调查项目1744宗,涉及调查面积约5812.4万平方米,出土文物5000余件(套)。杭州净慈寺遗址、余杭跳头商周遗址、萧山祝家桥遗址等重要考古发现,均在“考古前置”环节勘探发掘。“该保护的尽全力保护,能建设的尽快腾出发展空间与时间,双向赋能文物保护与城市建设。”市园文局相关负责人说。

        眼下,杭州还通过数字文化改革攻坚,建设“数智考古”应用场景。“文物部门加强与市土地储备中心的信息对接,数字系统内采用同一底图,让考古成果落地。”该负责人说,努力通过优化“考古前置”,积极助力打赢经济翻身仗。

        记者 熊艳 通讯员 杨曦 沈莺

         转自:浙江文物网